建筑結構健康監測,隨時掌控建筑體征
01
方案背景
當前,我國建筑安全問題面臨嚴重挑戰。近年來,接連發生了湖南長沙“4·29”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;蘇州市吳江區“7·12”四季開源酒店輔房坍塌;臨汾襄汾聚仙飯店'8·29'重大坍塌事故;深圳羅湖區“8.28”和平新居單身公寓樓沉降傾斜;浙江奉化錦屏街道“8.24”磚混結構房屋倒塌;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“5·20”酒吧屋頂坍塌;上海市長寧區“5·16”廠房坍塌等,給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與慘痛的教訓。
自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的建筑行業一直處于快速發展階段,房屋建筑的質量和數量也在持續提升,然而老舊建筑、危房等建筑群體依舊十分龐大。建筑安全是人們生產、生存、生活的基本保證。頻頻發生的建筑坍塌事故,也折射出我國建筑存在諸多安全隱患。
02
現狀分析
建筑物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材料的老化、構件強度的降低、結構安全儲備的減少。建筑結構也由完好到損壞、由小損到大損、由大損到危險,當建筑結構危險度達到一定的閾值,就會影響到建筑的正常使用。因此,平時就需要定期對建筑進行維護保養,提前消除安全隱患,避免小病直接變成大患。
那么如何了解建筑的實際情況,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來對其進行處理,這是關鍵內容。通過建筑結構監測技術就能夠實現這一目的,更好地了解建筑的結構情況,并且明確建筑結構中存在問題的位置,有效保證建筑結構的穩定。然而,當前建筑結構監測多依賴人工巡檢,難以保證數據的連貫性和時效性。
03
人工檢測弊端
手段落后
傳統建筑結構監測主要依賴傳統的全站儀、水準儀、千分尺,采用人工的方式判定建筑結構狀態,費時費力。
時效性低
傳統監測手段只能聘請鑒定機構定期進行測量,無法實時在線監測,無法實時掌握房屋架構的變化趨勢。
評估周期長
人工測量獲取數據、整理數據、再評估大型公共建筑狀態到制定處理決策,用時長,容易延誤最佳處理時間。
04
方案介紹
近年來,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興起,各地開始推進以智慧防控為導向、以創新驅動為內核、以市場運作為抓手的“城市生命線”安全監測新模式,通過新科技手段,建立覆蓋地上地下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。
萬賓科技(WITBEE?)一直致力于“城市生命線”智能監測技術的探索與實踐,在建筑安全方面,其自主研發的建筑結構監測系統目前已在30多個城市得到應用。萬賓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依托于AIoT、4G/5G、北斗衛星導航、大數據等技術,通過智能結構診斷器、環境傳感器和視頻監控等感知數據,可根據水平位移、沉降、傾斜、振動、加速度等結構監測指標,及風力、溫度等外界條件,實現建筑物結構安全預警,有效預知建筑結構變化趨勢,讓管理者隨時隨地了解和查看建筑物的運行狀況,強化建筑物結構安全監管工作,輔助管理者進行科學決策,減少風險事件發生,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。
▲萬賓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拓撲圖
特別聲明:萬賓科技致力于城市生命線監測儀器研發、生產和銷售,文中涉及軟件系統皆為友商提供。
05
方案優勢
數據監測高效穩定
采用SHM結構健康診斷技術、多自由度微振動診斷算法等前沿技術對建筑進行精準監測;高可靠的硬件工藝,確保惡劣環境下的數據采集連續性;4G/5G傳輸穩定高效,確保數據的快速回傳和長期穩定。
險情提前發現、提早預發
系統通過傳感器技術、物聯網技術、大數據分析的綜合應用,大大節省了前期數據獲取和數據處理的時間,發現樓棟形變狀態馬上推送告警到平臺和APP,應急處置人員可以馬上響應、排查、處置,縮短險情響應時間。
樓棟監測數據檔案式管理
對樓棟基本信息、狀態信息、告警信息等多維度信息,進行有效處理和綜合展示形成樓棟檔案,對后期決策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。
實現片區房屋態勢可視化
采用大數據分析技術,從時間特性、空間特性等多維度對建筑物的狀態、告警情況進行分析,實現片區建筑物安全態勢的可視化呈現。
//結語
建筑結構健康監測技術能實時掌握結構的狀態,從而保障結構的安全性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,結構健康監測也相應地引入和融合新的科技成果和科學思想,朝著智能化、網絡化和系統化的方向發展。建筑結構健康監測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。
07
關于我們

廈門市智慧排水平臺建設標準參編單位
廈門市排水管網雨污混接改造標準參編
萬賓科技(WITBEE?)城市生命線解決方案 | ||
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平臺 | 城市內澇積水監測系統 |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 |
智慧排水監測系統 | 供水管網監測系統 | 燃氣管網監測系統 |
水環境綜合治理監測系統 | 地下綜合管廊監測系統 | 水庫大壩監測預警系統 |